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果 > 正文

看《封神》第一部,姬昌姬发父子,怎么就成了传统文化道德标兵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8-20 21:52:59

#暑期创作大赛#

电影《封神》第一部的成功,引发了人们回顾商周历史的热情。


【资料图】

历史上的纣王其实并不荒淫奢侈,他只有一后二妃两个儿子。不过古人对“荒淫”的定义跟我们今天不太一样,妻妾成群未必就是荒淫,但对某个女子情有独钟倾心爱慕,那倒可能被视为是荒淫无道。

比起纣王的王室小家庭来,西伯侯姬昌倒是拥有上百个儿子和几十个妻妾,却只被大家视为“有福气”。

电影里的姬昌是抗癌明星李雪健扮演的,老弱病残的气质,嘶哑的声线,体现出他精神上的强大和处境的悲凉。少年感十足的姬发居然只是他的次子,让人诧异如此老态的他,难道是四十多岁以后才以惊人神速完成了“生百子”这个KPI的?

其实姬昌应该是很早就开始娶妻生子了,他的家族核心战略就是联姻。他爷爷姬夏娶的是羌人太姜,父亲姬历娶的是殷商贵族太任,也就是他母亲。他自己的大老婆是殷商贵族归妹,小老婆是有莘国的太姒,是夏朝后裔。

诗经的《大雅 文王之什 大明》里边说:

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这就是在歌颂姬昌娶归妹。

他娶的大小老婆,加上小妾,有的是商朝宿敌,有的是外敌,有的是贵族,她们的娘家都是有一定势力和影响的。她们不但为姬昌生育了上百个儿子,而且她们的娘家也成为伐纣过程中襄助姬昌和姬发的重要力量。

当你只依靠一个女人的力量和帮助,这是吃软饭,是荒淫。当你依靠了几十个女人的力量取得成功,这是有政治眼光和谋略。

如果让费翔扮演的充满荷尔蒙张力的殷寿和抗癌明星李雪健扮演的病弱嘶哑姬昌同时去民选总统,恐怕多数人会选择殷寿。坏人自有坏人的魅力,罂粟花的艳丽和香气都足以压倒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而人民群众的资源和信息渠道受限,很多时候会受骗于在上位的奸人假象。

所以,当姬发做了朝歌质子之后,他自发地爱上了殷寿这个干爹,很容易就被他PUA了。

逻辑在现实中是一样的,但结局相反。

史学家顾吉刚按照年代记载梳理,发现纣王至少有七十条罪状是被后人强加上去的。比如战国时期加了二十条罪行,西汉时期又增加了二十一条,东晋又增加了十三条......历史从来都是由战胜者书写的,而后来的统治者又需要立一个反面典型来彰显自己的贤明,于是纣王成为当仁不让的靶子公敌。

纣王不见得真那么坏,而姬昌父子也未必就是贤君。后人按照需求,塑造了他们的形象,也成为我们文化中的善恶标签。

电影里的姬昌是传统文化审美中的完人,文雅谦卑,德高望重,是君父的典范,加上不幸遭遇带来的病弱坚强,威武不能屈,正是传统士大夫理想主义的自我实现。

姬昌是殷寿的反面,他不强壮也不英俊,不好武功,热衷于种地和算卦,这两样都是华夏子孙的最大爱好,所以对于殷寿,观众有一种疏远的狂热崇拜,而对姬昌,我们有一种天然的敬重与亲近感。

姬昌最重要的优势性格,不是他的爱好和特长,也不是他的简朴爱民,而是他的圣父心爆棚。

他大概是世界上最喜欢做爸爸的人了。

随便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妖怪婴儿,立马就要认作儿子,也不管他的出身和资质。其实他也就是抱了雷震子两分钟,立刻就确定了彼此的父子关系。姜子牙也就比他晚了一步没抱到,否则也许雷震子就认他做干爹了。

姬昌对雷震子并无血缘之恩,也无养育之情(他是昆仑仙人抚养教育的),顶多是个救助之义。

幸运的是连话都不会说的婴儿雷震子就此认定了他,后来从天而降,在敌丛中把他救出来。这种故事情节,符合中国人对知遇之恩的理解和想象。君父的知遇之恩,是一定要舍生相报的。

对弃婴有同情心,对亲儿子就更不用说了。

殷商要求派质子去。别的诸侯很多是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儿子去做人质。但姬昌不肯,一百个儿子,他个个都爱。

所以他让儿子们自己比赛射箭,胜者去。本来是个受薄待的事情,却被他搞成了光荣。胜出的儿子被送去做人质,也不会恨他,因为这证明了自己的优秀。

苏全孝劝父亲投降,遭到拒绝,他自己解释是离家八年,自己长大了,父亲不认得自己了,这大概是纣王洗脑后给他的概念,也是多数质子的想法。

可是姬昌临行给了姬发玉环佩在身上,祝福他还家,也便于日后相认。所以姬发一出现,他就父子相认了。

有了这个感情基础,纣王就很难离间他们。后来纣王逼四伯侯质子杀父,姬发是处理得最聪明的一个,他从未纠结过,他从来就不想杀父。

姬昌的长子伯邑考,简直就是一个年轻版本的姬昌,他继承了父亲的爱民如子、兄友弟恭。弟弟要赢,就让他赢,父亲赠送的宝马,他调教好了送给弟弟。父亲有难,他搜拣珍奇献给纣王,奏乐侍宴讨好纣王,只求纣王放过父亲。

他的篪声令野兽兴奋,也令狐妖妲己癫狂,但妲己的舞蹈撩拨并不能使他昏惑。

纣王说,伯邑考的礼物并不能使他开心,但伯邑考本人令他开心。可是,当伯邑考要求以身代父时,纣王居然答应了。妲己对他只是出于报恩,而西岐第一美男、谦谦君子文艺气质的伯邑考才是真正能吸引妲己的人。在原著中,妲己是勾引未遂才诬告伯邑考,指使纣王醋妒杀之。

同时,殷寿也嫉妒姬昌有这样的好儿子,所以,让姬昌食子之肉,才是更令他开心的事。

姬昌妻妾成群,生子过百,而且个个出色个个至孝。他本人还会算卦,这种能窥天机知天命的技能,近乎半仙。纣王虽然自命为天下共主,以上优势却样样都不具备,他焉能不妒?姬昌有意无意给自己打造的完美人设,也引来了杀身之祸。

而他最终能全身而退,完全靠的是儿子们。长子替死,次子叛商,养子救命。纣王身先士卒摸爬滚打八年打造了质子营,可是他一旦慈父明君人设崩溃,质子营也立刻分崩离析。

倒是姬昌,虽然被骗食子,依然能慈父人设不倒。原片还有姬昌与野狗争夺伯邑考肉饼的催泪情节,可惜公映时被删了。

单就做父亲这个事儿来说,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结果,都是姬昌赢了殷寿。

姬发是全片最讨喜的角色,谁不爱看少年英雄的成长故事呢?

虽然自幼离家做人质,但姬发却拥有最幸福的原生家庭。他知道自己被父亲和哥哥爱着,虽然离家,却并无怨恨,而且跟着殷寿这个能力强大如父如师的人物,他也并未虚度光阴,确实学到了很多。

他一定想不到自己日后会背叛殷寿,更想不到自己可以取而代之,成为天下共主。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初心虽然好,但未必就是正确的。

要吃苦耐劳学习技能,成为能敌万人的上将,未必很难,更难的是花八年的时间去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在得到妲己之前,殷寿是个勤恳贤明的王子,是个好领导好老师好干爹,可是一旦权力之门对他开启,他就变成了令姬发和殷郊难以置信的坏人。对于自幼抱定决心要做忠臣孝子的小哥俩来说,信仰的崩塌是令人抓狂的。

殷郊的不幸程度更大一些,他的母亲和舅舅都被杀了,身为殷寿唯一嫡子的他,也没有太多人生选项,最终还是成为叛臣,被父亲杀死。

姬发就要幸运得多,他有个好哥哥,给他送来雪龙驹帮他逃逸回乡,更有个了不起的父亲在他纠结时指点他。

姬发更像是我们这种普通人,忠诚老实,努力奋斗,听家长和老师的话,按照既定目标前进。在殷寿登基之前。姬发的生活是单纯的,顶多只是质子之间的嫉妒竞争,但是人生道路是他自己能确定的。他以为只要这样努力下去,就能做个大商勇士,以后衣锦还乡。

然而殷寿的伪君子面具卸下之后,他突然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忠与孝,该选哪个?哪个他都不想放弃。他是在洗脑中长大的,并不具备主动思辨的能力。

好在父亲能一语中的:“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吾爱吾师,吾爱吾父,吾爱吾君,但吾更爱真理和公义。

所以,人不该被道德束缚:父不慈,子可以不孝;君不仁,臣可以不忠。

这是这部电影改编的思想高度之所在,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高度,这部电影才不至于沦为一部浅薄的娱乐特效片和庸俗的封建伦理说教故事。

原著里并没有质子的情节,质子制度也是后来才有的。原著里的姬发完全是在西岐长大,为父兄报仇,为天下讨逆。

而电影里,姬发是纣王亲手培养起来的人才。这个姬发更有深度,他能有勇气跟自己追随、信任、崇拜的人割袍断义,首先要迈过自己心里那道坎儿。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用敌人教给自己的一切反过来去杀死敌人,与其说是对过往的背叛,不如说是自我的重生。

姬发在最后关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杀殷寿,反出朝歌,回西岐老家。杀死纣王,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不意味着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初心,他想成为真正的英雄,而不是一定要以某个人为榜样。人可能会变化,唯有正道永远不变。

电影结尾,阳光少年姬发杀死殷寿,杀死崇应彪,甩掉追兵,躲开申公豹派出的石饕餮,跃入黄河,跨宝马,回故乡。

虽然知道这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周武王,我们依然还是为这美好的一幕感动。或许未来,屠龙少年成功之后,最终也会慢慢变成新的恶龙,但在这一刻,他是最纯真热忱、最值得赞许的。

标签:

最新新闻:

新闻放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