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果 > 正文

江苏无锡:新时代“江上追鱼人”,精心呵护“母亲河”生态环境-世界热文

来源:无锡日报 时间:2023-06-07 12:53:16

“起网喽——”5月23日上午10时,泰州大桥附近的江面上,响起了一声响亮的“渔号”。长江十年禁渔进入第三年,怎还会有人如此“明目张胆”地开网捕捞?其实,这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长江江苏段刀鲚资源科研监测。记者先后深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实验室、登上科研监测船,探访这群平凡而又不简单的“追鱼人”,他们全力以赴,细数水中精灵,呵护母亲河生态环境。

长江5大水域首次“同步”

上午8时许,两艘长江江苏段刀鲚资源科研监测船从位于泰州大桥桥堍附近的渔业执法码头起锚,驶向江心监测点。


(相关资料图)

今年,针对长江刀鲚的科研监测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5月以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对刀鲚的科研监测由原先的上海崇明段、江苏泰州段、安徽安庆段3个水域扩大到包含鄱阳湖等在内的5个水域,首次同步开展长江刀鲚主要洄游区间全覆盖采样监测。

“从5月9日开始,除去恶劣天气,我们每天定点监测一次。”来自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长江下游禁捕监测评估工作负责人刘凯研究员说。

9时,两艘科研监测船分头行动,护鱼员韩春华和同伴们把绑有浮标、石块等的流刺网快速地抛入江中。10余分钟后,一张大网已在水面以下10余米处静静张开。刚用测深仪测定水深的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焦晓灿,又打了一桶江水上来,测定水温、溶解氧、pH值等水质参数,并一一记录在册。

“每天追着星星跑,忙得像陀螺一样,有的时候6点就要出门,晚上干完活后,大家还约着一起看星星。”刘凯解释说,为获取精准的第一手资料,监测人员靠岸后立马要现场测量、解剖、记录,一有空余时间,还要对阶段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在刘凯看来,现在监测有宾馆住、有专门的实验场所,和早前相比,已然“幸福”很多。他还清晰地记得20年前有一次在长江安庆段开展监测,团队入住一家宾馆才三天,就有客人向老板投诉“这群人形迹可疑”——他们个个一身鱼腥味,偶尔透过没关严实的房门还能看到满桌一条条被解剖的鱼。最后老板只得以“怕影响其他客人入住”为由将他们“请”了出去。而当天温度有近20摄氏度,用于实验的鱼不能久放。他们只能兵分两路,一拨人到周边寻找合适的住处落脚,另一拨人找个僻静的树荫处,在石头上铺块布,继续解剖。“为了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早日恢复,我们流的每一滴汗都是值得的。”刘凯说。

为何对刀鲚“情有独钟”?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等待,10时,护鱼员启动绞绳架开始收网。很快,刘凯和韩春华等护鱼员站到船的左侧,将深约20米的渔网慢慢往上拉。看到一条细细长长、银白色中略带黄色的刀鲚,他捏住刀鲚卡在网眼里的腮部轻轻往上一提,刀鲚就离开了渔网。

“这条鱼大概有3两。”刘凯将鱼放在手心里掂了掂,开心地说,“2019年刀鲚停止商业性捕捞,特别是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刀鲚数量明显多了,大体格个体的比例也多了。”韩春华在搞“科研”前,做了20多年渔民,他说:“在2019年前,用这样的网一网能捕上来两三条刀鲚已经很不错了,能看到三两的刀鲚算‘撞大运’。”

在采访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多次提到5月上旬一个刷屏了朋友圈的“江豚追食江刀”短视频。两种长江特有生灵激情同框的画面,也让追了半辈子鱼的他感慨不已。其实,上世纪90年代,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就开始监测长江刀鲚等重要水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及变动趋势,包括供人们食用的渔业资源和其他重要物种资源。

“实施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禁捕之后,鱼多了还是少了、大了还是小了,必须通过长时间、系统性的科研监测来解答。”徐跑介绍。

为何对刀鲚如此这般“情有独钟”?“从刀鲚资源恢复情况,可以窥见江海洄游生物资源在长江的恢复状况。”刘凯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长江刀鲚都被视为江海洄游生物代表种,且是较早禁捕的物种,通过定时定点开展科研监测,能够精准掌握刀鲚从大海洄游到长江的种群生态特征,待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科学评判江海洄游生物资源在长江的恢复情况。

他指着电脑里的监测信息介绍,20世纪70年代刀鲚年产量最高达4100多吨,普通百姓都吃得起;10年前刀鲚数量开始急剧下降,2012年清明时的刀鲚甚至炒到8000元/斤,从市场需求角度也能充分反映刀鲚资源急剧衰退的趋势。

禁捕力度不断加大,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自2019年2月起停止长江刀鲚、凤鲚、中华绒螯蟹等专项捕捞物种的商业性捕捞;2020年起长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1年起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

禁渔3年,“母亲河”恢复得怎样?

10时40分,焦晓灿清点后轻轻盖上样品箱说:“捕上来190条刀鲚,是今年监测开展以来最多的一次。”从另一条监测船上跨过船舷而来、扎着辫子的硕士研究生魏淑伟听到这个喜讯后一拍额头“哀叹”:“唉,今天又要加班‘看星星’了。”

此前,一份官方数据显示,长江刀鲚密度增加了不少,2021年刀鲚资源密度分别为4.32×10^4尾/立方千米和0.33×10^4千克/立方千米,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加96.4%和106.3%。

在刘凯打开的手机页面上看到,他们统计了2019年以来刀鲚科研监测数据。结果表明,自2019年至2022年,刀鲚资源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恢复态势良好。

这是否意味着,通过这几年禁渔,“母亲河”鱼类资源水生态系统渐入佳境?

刘凯说,鱼类资源回到历史高位并不一定就是“平衡状态”,换言之,并不是高产量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及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状态好;而判断鱼类资源、其他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系统是否达到系统平衡状态,还需要长期持续的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来提供支撑,持续跟踪长江刀鲚等江海洄游生物代表种的种群和洄游特征即为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距离实现长江流域资源全面恢复、实现生物完整性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护生态需久久为功。”徐跑认为,一方面,禁捕势头只能紧不能松,要让鱼类有“休养生息”的地方。另一方面,在科学放流、生态回捕的同时,要加大水产产业发展力度,保障人们的食用需求。

让“追鱼者”们欣慰的是,随着长江大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近两年非法捕捞、非法采砂案件数量明显下降。与此同时,昔日难觅踪迹的“长江微笑天使”江豚、“国鸭”中华秋沙鸭等“水中大熊猫”“鸟中大熊猫”,也用它们的频频亮相或者“首秀”为长江无锡段的生态治理“点赞”。

目前,在长江无锡段35.7公里长江岸线及相关重点水域的乡镇、园区、企业等均加入禁捕退捕监管网络,江阴、张家港、靖江等还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巡查,有效提升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能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形成24小时强监管态势。“全新的‘江盾号’渔政执法船已整装待发,‘守护者联盟’又多了一位重量级‘成员’,多部门联合执法更有力了。”江阴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储恺介绍。

让徐跑们感到欣喜的是,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拥江抱湖的无锡正围绕种业这一农业的“芯片”,结合太湖三白、长江三鲜、河荡三青等特色水产资源发展种业经济,全产业链打造产业园,积极探索及践行农业强市,打造“新鱼米之乡”。(江菊敏、徐兢辉、朱雪霞)

标签:

最新新闻:

新闻放送
Top